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前言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和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牵头单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坚持依托现代产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办学定位,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构筑了具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特色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就业的“四协同”模式,成为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优秀工程师和工程服务人才的摇篮。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依托学校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新就业工作模式,将大学生就业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辟毕业生就业新途径,全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广大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年来,学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欢迎。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学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称号。
目 录
报告说明
为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学校根据教育部学生司《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 25号)文件要求,编制和正式发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
1. 上海高校就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8年8月25日。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
2.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调研数据。毕业生调研数据,面向全校2018届毕业生,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9.39%;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部分。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面向本校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使用数据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及能力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就创业服务工作评价等部分。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计算公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8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8.86%。其中专科生就业率为98.84%,本科生就业率为98.78%,研究生就业率为99.45%。女生就业率高于男生,为98.94%;上海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非上海生源毕业生,为99.16%。
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集中在上海市;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主要流向制造业;就业职业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2018届毕业生的税前月薪为5731.47元,近年来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总体呈上升趋势。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一)总体规模
1.总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8届毕业生共5265人,其中专科生86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37%;本科生385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3.22%;研究生54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41%。
图1- 1 2018届毕业生总体规模(单位:人)
(二)结构分布
1.学院结构
学校2018届毕业生分布在14个学院,各学院毕业生人数如下表所示。其中毕业生人数占比排名前三位的学院分别是:管理学院(15.80%)、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2.90%)和电子电气工程学院(8.77%)。
表1- 1 2018届各学院毕业生人数分布
序号 |
学院 |
人数 |
比例 |
1 |
管理学院 |
832 |
15.80% |
2 |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679 |
12.90% |
3 |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
462 |
8.77% |
4 |
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 |
423 |
8.03% |
5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原机械工程学院) |
419 |
7.96% |
6 |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
414 |
7.86% |
7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原汽车工程学院) |
409 |
7.77% |
8 |
服装学院 |
350 |
6.65% |
9 |
艺术设计学院 |
338 |
6.42% |
10 |
材料工程学院 |
301 |
5.72% |
11 |
化学化工学院 |
291 |
5.53% |
12 |
社会科学学院 |
193 |
3.67% |
13 |
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 |
102 |
1.94% |
14 |
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 |
52 |
0.99% |
总计 |
5265 |
100.00% |
注:因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各分项占比之和可能存在±0.01%的误差。
2.性别结构
学校2018届毕业生中,男生3275人,女生1990人,男生人数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65:1;从各学历层次来看,男生人数均多于女生。
表1- 2 2018届毕业生的性别分布
学历 |
男 |
女 |
性别比 (男:女) |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专科生 |
644 |
74.71% |
218 |
25.29% |
2.95:1 |
本科生 |
2332 |
60.49% |
1523 |
39.51% |
1.53:1 |
研究生 |
299 |
54.56% |
249 |
45.44% |
1.20:1 |
总体 |
3275 |
62.20% |
1990 |
37.80% |
1.65:1 |
3.生源结构
学校2018届毕业生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港台地区,上海市生源比例为36.31%,上海市外生源主要来自安徽(8.00%)、河南(7.03%)、江苏(5.53%)等省(市/自治区)。
表1- 3 2018届毕业生生源地结构
生源地 |
专科生 |
本科生 |
研究生 |
总体 |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上海市 |
429 |
49.77% |
1453 |
37.69% |
30 |
5.47% |
1912 |
36.31% |
上海市外 |
433 |
50.22% |
2402 |
62.30% |
518 |
94.50% |
3353 |
63.69% |
安徽省 |
31 |
3.60% |
301 |
7.81% |
89 |
16.24% |
421 |
8.00% |
河南省 |
27 |
3.13% |
228 |
5.91% |
115 |
20.99% |
370 |
7.03% |
江苏省 |
52 |
6.03% |
120 |
3.11% |
119 |
21.72% |
291 |
5.53% |
山东省 |
1 |
0.12% |
147 |
3.81% |
72 |
13.14% |
220 |
4.18% |
浙江省 |
84 |
9.74% |
112 |
2.91% |
3 |
0.55% |
199 |
3.78% |
江西省 |
39 |
4.52% |
86 |
2.23% |
21 |
3.83% |
146 |
2.77% |
贵州省 |
14 |
1.62% |
114 |
2.96% |
2 |
0.36% |
130 |
2.47% |
福建省 |
25 |
2.90% |
98 |
2.54% |
2 |
0.36% |
125 |
2.37% |
黑龙江省 |
24 |
2.78% |
85 |
2.20% |
6 |
1.09% |
115 |
2.18%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0 |
0.00% |
114 |
2.96% |
1 |
0.18% |
115 |
2.18% |
甘肃省 |
0 |
0.00% |
106 |
2.75% |
8 |
1.46% |
114 |
2.17% |
山西省 |
0 |
0.00% |
99 |
2.57% |
14 |
2.55% |
113 |
2.15% |
四川省 |
1 |
0.12% |
97 |
2.52% |
9 |
1.64% |
107 |
2.03% |
陕西省 |
59 |
6.84% |
44 |
1.14% |
2 |
0.36% |
105 |
1.99% |
云南省 |
21 |
2.44% |
73 |
1.89% |
1 |
0.18% |
95 |
1.80% |
吉林省 |
30 |
3.48% |
55 |
1.43% |
4 |
0.73% |
89 |
1.69%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0 |
0.00% |
82 |
2.13% |
3 |
0.55% |
85 |
1.61% |
河北省 |
22 |
2.55% |
54 |
1.40% |
6 |
1.09% |
82 |
1.56% |
辽宁省 |
0 |
0.00% |
69 |
1.79% |
4 |
0.73% |
73 |
1.39% |
广东省 |
2 |
0.23% |
64 |
1.66% |
2 |
0.36% |
68 |
1.29% |
海南省 |
0 |
0.00% |
58 |
1.50% |
0 |
0.00% |
58 |
1.10% |
重庆市 |
1 |
0.12% |
45 |
1.17% |
3 |
0.55% |
49 |
0.93% |
湖南省 |
0 |
0.00% |
41 |
1.06% |
4 |
0.73% |
45 |
0.85% |
湖北省 |
0 |
0.00% |
20 |
0.52% |
23 |
4.20% |
43 |
0.82% |
内蒙古自治区 |
0 |
0.00% |
37 |
0.96% |
1 |
0.18% |
38 |
0.72% |
天津市 |
0 |
0.00% |
31 |
0.80% |
1 |
0.18% |
32 |
0.61%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0 |
0.00% |
10 |
0.26% |
3 |
0.55% |
13 |
0.25% |
北京市 |
0 |
0.00% |
4 |
0.10% |
0 |
0.00% |
4 |
0.08% |
西藏自治区 |
0 |
0.00% |
3 |
0.08% |
0 |
0.00% |
3 |
0.06%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0 |
0.00% |
3 |
0.08% |
0 |
0.00% |
3 |
0.06% |
台湾省 |
0 |
0.00% |
2 |
0.05% |
0 |
0.00% |
2 |
0.04% |
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其中,根据《关于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的通知》(教学司函[2014] 1号):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灵活就业+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国内升学+出国出境。
(一)总体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1.就业率
截止到2018年8月25日,学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86%;其中专科生就业率为98.84%;本科生就业率为98.78%;研究生就业率为99.45%。
图1- 2 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布
注:已就业包括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灵活就业、国内升学、出国(境)和国家、地方项目;就业率=(已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100.00%。
2.毕业去向
学校2018届毕业生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85.24%)为主;“国内升学”次之,占比为5.72%。
表1- 4 2018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
毕业去向 |
专科生 |
本科生 |
研究生 |
总体 |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签就业协议形式 |
763 |
88.52% |
3222 |
83.58% |
503 |
91.79% |
4488 |
85.24% |
国内升学 |
46 |
5.34% |
238 |
6.20% |
17 |
3.10% |
301 |
5.72% |
出国(境) |
7 |
0.81% |
228 |
5.91% |
6 |
1.09% |
241 |
4.58% |
灵活就业 |
32 |
3.71% |
107 |
2.75% |
17 |
3.10% |
156 |
2.96% |
签劳动合同形式 |
4 |
0.46% |
8 |
0.21% |
1 |
0.18% |
13 |
0.25% |
国家,地方项目 |
0 |
0.00% |
5 |
0.13% |
1 |
0.18% |
6 |
0.11% |
未就业 |
10 |
1.16% |
47 |
1.22% |
3 |
0.55% |
60 |
1.14% |
(二)各学院/专业的就业率
1.各学院就业率
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00%以上,其中,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的就业率均达到100.00%。
图1- 3 2018届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分布
2.各专业就业率
2018届毕业生中,各专业就业率均在88.00%以上。其中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等66个专业的就业率均达到100.00%,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1- 5 2018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布
序号 |
专业 |
已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1 |
机械电子工程(研) |
26 |
100.00% |
2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研) |
34 |
100.00% |
3 |
机械设计及理论(研) |
10 |
100.00% |
4 |
交通运输工程(研) |
5 |
100.00% |
5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 |
127 |
100.00% |
6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2 |
100.00% |
7 |
电子信息工程(中美合作) |
54 |
100.00% |
8 |
广播电视工程 |
33 |
100.00% |
9 |
交通运输工程(研) |
5 |
100.00% |
10 |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 |
8 |
100.00% |
11 |
会计学(研) |
27 |
100.00% |
12 |
旅游管理(研) |
4 |
100.00% |
13 |
企业管理(研) |
44 |
100.00% |
14 |
社会保障(研) |
75 |
100.00% |
15 |
工商管理 |
70 |
100.00% |
16 |
管理科学(东方管理) |
29 |
100.00% |
17 |
旅游管理(邮轮经济) |
31 |
100.00% |
18 |
人力资源管理 |
30 |
100.00% |
19 |
市场营销 |
24 |
100.00% |
20 |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 |
33 |
100.00% |
2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53 |
100.00% |
22 |
环境工程 |
62 |
100.00% |
23 |
制药工程 |
54 |
100.00% |
24 |
材料加工工程(研) |
27 |
100.00% |
25 |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 |
2 |
100.00% |
26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53 |
100.00% |
27 |
电子封装技术 |
28 |
100.00% |
28 |
车辆工程(研) |
59 |
100.00% |
29 |
交通运输工程(研) |
18 |
100.00% |
30 |
车辆工程 |
133 |
100.00% |
31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中美合作) |
35 |
100.00% |
32 |
市场营销(汽车营销) |
22 |
100.00% |
33 |
产品设计 |
55 |
100.00% |
34 |
工业设计 |
26 |
100.00% |
35 |
广告学 |
38 |
100.00% |
36 |
环境设计 |
27 |
100.00% |
37 |
摄影 |
50 |
100.00% |
38 |
视觉传达设计 |
27 |
100.00% |
39 |
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介) |
32 |
100.00% |
40 |
艺术与科技 |
55 |
100.00% |
41 |
飞行技术 |
110 |
100.00% |
42 |
交通运输工程(研) |
11 |
100.00% |
43 |
物流管理(航空物流) |
45 |
100.00% |
44 |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 |
32 |
100.00% |
45 |
空中乘务(专) |
38 |
100.00% |
46 |
服装设计与工程(研) |
20 |
100.00% |
47 |
纺织工程(研) |
6 |
100.00% |
48 |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研) |
4 |
100.00% |
49 |
艺术设计 |
12 |
100.00% |
50 |
纺织工程 |
26 |
100.00% |
51 |
车辆工程(研) |
12 |
100.00% |
52 |
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 |
89 |
100.00% |
53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66 |
100.00% |
54 |
交通运输工程(研) |
20 |
100.00% |
55 |
交通工程 |
55 |
100.00% |
56 |
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85 |
100.00% |
57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通信信号)(专) |
43 |
100.00% |
58 |
数字媒体艺术(中韩合作) |
46 |
100.00% |
59 |
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中韩合作) |
6 |
100.00% |
60 |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法合作) |
97 |
100.00% |
61 |
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中法合作) |
5 |
100.00% |
62 |
公共事业管理 |
129 |
100.00% |
6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64 |
100.00% |
64 |
国际商务(专) |
96 |
100.00% |
65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 |
100 |
100.00% |
66 |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 |
67 |
100.00% |
67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122 |
99.19% |
68 |
数控技术(专) |
209 |
99.05% |
69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89 |
98.89% |
70 |
金融学 |
87 |
98.86% |
71 |
工程管理 |
82 |
98.80% |
72 |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 |
73 |
98.65% |
7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70 |
98.59% |
74 |
自动化 |
136 |
98.55% |
75 |
物流管理 |
63 |
98.44% |
76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62 |
98.41% |
77 |
工商管理(航空经营管理) |
61 |
98.39% |
78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121 |
98.37% |
79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9 |
98.33% |
80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113 |
98.26% |
8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129 |
97.73% |
82 |
市场营销(服装营销) |
43 |
97.73% |
83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 |
43 |
97.73% |
84 |
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 |
80 |
97.56% |
85 |
财务管理 |
73 |
97.33% |
86 |
连锁经营管理(专) |
35 |
97.22% |
87 |
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 |
32 |
96.97% |
88 |
机械工程 |
152 |
96.82% |
89 |
工业工程 |
29 |
96.67% |
90 |
机械电子工程(研) |
28 |
96.55% |
91 |
艺术设计(研) |
27 |
96.43% |
92 |
民航商务(专) |
25 |
96.15% |
93 |
应用电子技术(专) |
59 |
95.16% |
94 |
汽车服务工程 |
57 |
95.00% |
95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55 |
94.83% |
96 |
材料学(研) |
16 |
94.12% |
97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48 |
94.12% |
98 |
交通运输(航空器械维修) |
93 |
93.94% |
99 |
药物化学 |
23 |
88.46% |
(三)不同特征群体毕业生分析
1. 性别
2018届毕业生中,女生总体就业率比男生高0.13个百分点。按学历来看:专科生中,男生就业率较女生高0.29个百分点;本科生中,男生就业率较女生低0.17个百分点;研究生中,男生就业率较女生低0.27个百分点。
图1- 4 2018届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率分布
2. 生源地
2018届毕业生中上海生源与非上海生源的就业率基本持平,上海生源的就业率比非上海生源高0.47个百分点。
图1- 5 2018届不同生源地毕业生就业率分布
(四)未就业分析
学校2018届未就业毕业生共60人。进一步调查了解其未就业的原因,主要为“正在选择就业单位中”(36.42%)和“准备升学考试”(26.74%)。
图1- 6 2018届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分析
三、就业流向
(一)就业地区分布
就业区域分布:学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区以上海市为主,占比为75.85%;上海市外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为浙江省和江苏省,占比分别为4.38%和4.18%。
表1- 6 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就业区域 |
专科生 |
本科生 |
研究生 |
总体 |
上海市 |
80.60% |
74.76% |
75.64% |
75.85% |
上海市外 |
19.40% |
25.24% |
24.36% |
24.15% |
浙江省 |
6.95% |
3.60% |
5.54% |
4.38% |
江苏省 |
4.19% |
3.69% |
7.33% |
4.18% |
广东省 |
0.39% |
1.92% |
1.78% |
1.65% |
安徽省 |
0.39% |
1.77% |
1.39% |
1.49% |
北京市 |
1.05% |
1.49% |
0.99% |
1.36% |
山东省 |
0.52% |
1.15% |
2.57% |
1.20% |
河南省 |
0.13% |
1.12% |
1.98% |
1.05% |
云南省 |
0.26% |
1.30% |
0.00% |
0.98% |
福建省 |
1.31% |
0.96% |
0.40% |
0.96% |
四川省 |
0.26% |
0.90% |
0.40% |
0.73% |
贵州省 |
0.13% |
0.84% |
0.20% |
0.65% |
黑龙江省 |
0.26% |
0.65% |
0.00% |
0.51% |
江西省 |
0.52% |
0.50% |
0.59% |
0.51%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0.00% |
0.68% |
0.00% |
0.49%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0.13% |
0.62% |
0.00% |
0.47% |
海南省 |
0.00% |
0.53% |
0.00% |
0.38% |
河北省 |
0.52% |
0.40% |
0.00% |
0.38% |
重庆市 |
0.00% |
0.50% |
0.00% |
0.36% |
陕西省 |
0.92% |
0.19% |
0.59% |
0.36% |
山西省 |
0.00% |
0.43% |
0.20% |
0.33% |
湖南省 |
0.00% |
0.37% |
0.20% |
0.29% |
湖北省 |
0.13% |
0.34% |
0.20% |
0.29% |
天津市 |
0.52% |
0.19% |
0.00% |
0.22% |
辽宁省 |
0.00% |
0.28% |
0.00% |
0.20% |
吉林省 |
0.52% |
0.09% |
0.00% |
0.16% |
西藏自治区 |
0.00% |
0.22% |
0.00% |
0.16% |
甘肃省 |
0.00% |
0.22% |
0.00% |
0.16% |
内蒙古自治区 |
0.00% |
0.19% |
0.00% |
0.13%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0.26% |
0.12% |
0.00% |
0.13% |
生源地与就业地域交叉分析:上海生源毕业生中,95.76%选择留在上海市就业;64.82%的非上海生源也优先考虑在上海市就业,20.27%的非上海生源选择回生源地就业。
上海生源 |
2018届毕业生总体上主要流向中小企业(50.83%),其中专科生主要流向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占比分别为41.02%、38.01%;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流向中小企业,占比分别为55.26%和41.98%。
表1- 7 2018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
专科生 |
本科生 |
研究生 |
总体 |
中小企业 |
38.01% |
55.26% |
41.98% |
50.83% |
国有企业 |
41.02% |
22.79% |
25.94% |
26.24% |
三资企业 |
16.91% |
15.26% |
23.76% |
16.49% |
其他事业单位 |
1.57% |
3.10% |
3.17% |
2.85% |
其他企业 |
2.10% |
1.83% |
3.17% |
2.03% |
党政机关 |
0.13% |
0.87% |
1.39% |
0.80% |
中等、初等教育单位 |
0.00% |
0.22% |
0.00% |
0.16% |
医疗卫生单位 |
0.00% |
0.22% |
0.00% |
0.16% |
部队 |
0.26% |
0.06% |
0.20% |
0.11% |
科研设计单位 |
0.00% |
0.16% |
0.00% |
0.11% |
基层党政机关 |
0.00% |
0.06% |
0.20% |
0.07% |
高等教育单位 |
0.00% |
0.06% |
0.00% |
0.04% |
到村任职计划项目 |
0.00% |
0.06% |
0.00% |
0.04% |
服务社区计划项目 |
0.00% |
0.03% |
0.20% |
0.04% |
三支一扶计划项目 |
0.00% |
0.03% |
0.00% |
0.02% |
(三)就业行业分布
学校2018届毕业生行业布局与我校专业设置及培养定位相契合;主要流向了“制造业”(30.8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68%)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82%)。
图1- 9 2018届毕业生就业量前十位的行业分布
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流向“制造业”,占比分别为43.64%、27.01%和36.11%。
表1- 8 2018届各学历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就业行业 |
专科生 |
本科生 |
研究生 |
总体 |
制造业 |
43.64% |
27.01% |
36.11% |
30.89%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9.53% |
13.79% |
4.17% |
13.68%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4.72% |
9.59% |
10.12% |
8.82% |
批发和零售业 |
6.16% |
7.74% |
11.71% |
7.92%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5.90% |
7.43% |
3.97% |
6.77% |
建筑业 |
4.46% |
6.11% |
1.39% |
5.29%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70% |
5.14% |
3.17% |
4.3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70% |
4.20% |
3.37% |
3.68% |
教育 |
2.10% |
3.23% |
5.36% |
3.28% |
金融业 |
0.52% |
3.13% |
7.14% |
3.14%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18% |
3.23% |
2.98% |
2.85%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18% |
2.88% |
4.76% |
2.80% |
采掘业 |
2.49% |
2.13% |
1.98% |
2.18% |
房地产业 |
0.66% |
1.35% |
2.18% |
1.32% |
住宿和餐饮业 |
2.36% |
0.94% |
0.40% |
1.12%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0.39% |
0.69% |
0.40% |
0.61% |
农、林、牧、渔业 |
0.79% |
0.60% |
0.20% |
0.58%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0.39% |
0.56% |
0.20% |
0.49%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0.13% |
0.25% |
0.40% |
0.25% |
(四)就业职业分布
2018届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工程技术人员”(50.13%)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9.91%)。其中专科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工程技术人员”(35.09%)和“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25.69%);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工程技术人员”,占比分别为53.02%和53.70%。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1- 9 2018届毕业生就业职业分布
职业名称 |
专科生 |
本科生 |
研究生 |
总体 |
工程技术人员 |
35.09% |
53.02% |
53.70% |
50.13% |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
9.83% |
9.53% |
12.50% |
9.91% |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
13.24% |
9.62% |
3.97% |
9.60%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
6.16% |
10.18% |
7.74% |
9.22% |
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
25.69% |
1.38% |
0.00% |
5.38% |
金融业务人员 |
1.57% |
3.85% |
5.75% |
3.68% |
经济业务人员 |
2.62% |
2.70% |
3.37% |
2.76% |
教学人员 |
0.66% |
2.85% |
4.37% |
2.65% |
文学艺术工作人员 |
0.79% |
2.66% |
2.18% |
2.29% |
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 |
3.01% |
1.00% |
0.60% |
1.30% |
科学研究人员 |
0.00% |
1.13% |
3.57% |
1.21% |
公务员 |
0.13% |
0.81% |
1.19% |
0.74% |
体育工作人员 |
0.00% |
0.38% |
0.00% |
0.27% |
法律专业人员 |
0.00% |
0.25% |
0.40% |
0.22% |
军人 |
0.26% |
0.22% |
0.20% |
0.22% |
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 |
0.26% |
0.16% |
0.00% |
0.16% |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
0.00% |
0.19% |
0.00% |
0.14% |
其他人员 |
0.69% |
0.07% |
0.46% |
0.12% |
四、继续深造
(一)国内升学
学校2018届毕业生中,共有301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5.72%。其中专科生中有44人选择专升本,升学率为5.10%;本科生中有229人选择考研,升学率为5.94%;研究生中有17人选择考博,升学率为3.10%。
图1- 10 2018届毕业生升学形式分布
(二)出国(境)
学校2018届毕业生中,共有241人选择出国(境)深造。出国(境)留学毕业生主要流向英国(32.37%)、澳大利亚(13.69%)和日本(12.03%)。
图1- 11 2018届毕业生主要留学国家(地区)分布
注:主要留学国家(地区)指留学人数≥10人的国家(地区)。
五、自主创业
对选择自主创业的2018届毕业生的创业行业、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创业原因和促进创业的在校活动进行调研,其调查结果如下。
创业行业:2018届毕业生创业行业呈多元化分布,主要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15.52%)及“批发和零售业”(13.79%)。
图1- 12 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行业分布
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性:24.14%的毕业生表示创业领域和所学专业相关,39.66%的毕业生表示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一般;36.21%的毕业生表示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不相关。
图1- 13 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性
创业原因:2018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是“对创业充满兴趣、激情”(65.45%),其次为“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61.82%)。
图1- 14 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原因分布
注:该题目为多选题,因此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是100%。
促进创业的在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34.55%)、“创新创业课程或讲座”(34.55%)和“创新创业大赛”(32.73%)是毕业生认为有助于促进创业的主要活动。
图1- 15 2018届毕业生认为有助于促进创业的活动分布
注:该题目为多选题,因此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是100%。
第二篇:就创业工作举措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紧紧围绕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育人目标,不断深化就业工作内涵建设,以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工作目标,科学研判就业形势,准确把握工作要求,优化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明确方向、夯实基础、凝聚力量,举全校之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列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学校党政领导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发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关于做好201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多次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议,深入了解各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学校不断健全“学校统筹、上下联动、部门协调、校院结合”的工作体系,在学校统筹规划下,各学院院长书记亲自挂帅,职能部门全力配合,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不断优化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通过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加强了学院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达到以考促建的目的,有效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队伍中“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二、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面对毕业生总量上升、慢就业等问题,学校立足毕业生实际就业需求,根据就业市场形势变化和行业发展动态,主动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来校招贤纳才,输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在国家最急需的岗位上贡献智慧,建功立业。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科专业设置,与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就业,组织各类型行业类招聘市场,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为用人单位输送优秀人才。依靠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与地区人事部门合作,为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毕业生内心理想就业单位搭建桥梁。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不断挖掘潜在市场,建立更多更好更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工作可持续发展。此外,学校还积极联络走访,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质量及用人单位满意情况,做好相应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工作的服务质量。
三、深化生涯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学校不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各类课程指导、教育活动和咨询服务,打造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导向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必修课,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100%全覆盖。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面试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邀请校内职业咨询师和校外专家组建专业咨询团队,持续为广大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求职指导、礼仪培训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提高毕业生求职能力。学校加大对就业工作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召开专题工作研讨会,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职业生涯教育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与生涯教育类相关课题研究,根据学校出版的教材,组织教师编写配套大纲、教案和授课PPT。学校不断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摆正心态,积极主动就业。 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先进典型,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四、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为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励更多在校学生开启创业理想、开展创业活动,学校定期举办创业教育类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围绕“挑战杯”、“创青春”等重大创业赛事,重点培育一批有针对性、导向性、功能性的创业类社团,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组织优秀学生政工干部参加创业咨询师培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类选修课程;通过加强“创业见习”、“市场调研”、“创业培训”等项目建设实践环节要求,注重实践,加强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学校重点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努力打造校园创业孵化器。通过开放“禾创空间”,开设“创业咖啡”、“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创业实践平台”等多形式多样式的创业空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孵化平台;对接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工程大分基金会、松江区分基金会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玉佛禅寺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专业机构,学校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体系不断完善。
五、创建优质就业服务窗口,重点关注特殊毕业生群体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编辑印刷办事指南、就业事务操作流程汇编,方便来办人员清楚流程用好政策。实行午间排班制,方便学生和用人单位办理各项事务。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不断完善“绿色通道”服务功能,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数据库,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就业困难学生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通过招聘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信息渠道;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出适合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信息利用率。对少数民族学生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组织参加针对性招聘会推荐合适岗位,为少数民族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全程指导、个性化推荐。
六、加强就业数据监督管理,加快就业平台信息化建设
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信息统计管理制度建设,分阶段开展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跟踪和动态管理工作,按每个时间节点向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报送就业进展情况。学校根据市教委关于就业数据统计相关要求,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关于做好2018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凭证材料收集工作的通知》,全面监督落实毕业生毕业去向的真实性,督促学院加强工作规范,提升业务水平。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丰富和完善就业管理服务功能,运用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充分发挥辅助决策作用,为就业工作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工具,使就业工作更合理、更有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快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要求。
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从“学生”视角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较全面的了解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竞争优劣势。其中,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薪酬情况、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情况、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和目前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情况。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一)薪酬水平
2018届毕业生转正后的税前月均收入为5731.47元,研究生的税前月均薪酬水平最高,为7836.53元/月;专科生和本科生税前月薪区间均集中在4001-6000元,其比例分别为39.80%和58.47%;而研究生月薪区间则主要集中在8001-10000元,占比为34.07%。
图3- 1 2018届毕业生税前月薪水平(单位:元/月)
图3- 2 2018届毕业生税前月薪区间分布
注:薪酬包括能折算为现金的工资、福利等。
(二)专业相关度
学校2018届毕业生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较高,为81.88%。其中研究生专业相关度最高,达到90.41%,可见研究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
图3- 3 2018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分布
注:相关度=“很相关”占比+“比较相关”占比+“一般”占比。
(三)工作满意度
学校2018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8.24%。其中专科生和本科生对工作内容的满意度最高,分别为95.43% 和98.62%,而研究生对职业发展前景满意度最高,为99.32%。
图3- 4 2018届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
注:满意度=“很满意”占比+“比较满意”占比+“一般”占比。
(四)自身职业期待吻合度
2018届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94.83%,其中研究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最高(97.25%),可见目前已落实的工作整体比较符合自身的就业期望。
图3- 5 2018届毕业生自身职业期待吻合度
注:职业期待吻合度=“很符合”占比+“比较符合”占比+“一般”占比。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将学校毕业生质量测量主体放到用人单位身上,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进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建立毕业生质量外部测评体系,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为98.25%,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38.60%。满意度均值为4.20(5分制)。
图3- 6 用人单位对2018届毕业生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18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评价
用人单位认为学校2018届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强,所占比例为75.22%;其次是“团队合作”(62.83%)及“诚信坚韧”(67.52%)。
图3- 7 用人单位对2018届毕业生能力素质的优势评价
注:该题目为多选题,因此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是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18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三)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应加强的能力素质
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应注重加强“创新能力”(48.94%)、“专业知识和能力”(47.52%)和“组织领导”(39.72%)这三方面的能力素质。
图3- 8 用人单位认为2018届毕业生需加强的能力素质
注:该题目为多选题,因此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是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18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稳定保持较高水平
学校2016届至2018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连续三年均在98.00%以上,就业情况较好。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办学模式,为毕业生的成功就业提供了保障。
图4- 1 2016-2018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图4- 2 2016-2018届各学历毕业生就业率
从不同特征群体就业率看,近三年来,女生就业率均高于男生;而2018届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相比有所提升,略高于外地生源毕业生。
图4- 3 2016-2018届男/女毕业生就业率 图4- 4 2016-2018届本/外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率
二、协议就业为主要毕业去向,且呈现上升趋势
从毕业去向变化趋势来看,协议就业为毕业生主要选择,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8届毕业生协议就业比例达到85.24%,高出2017届0.21个百分点,高出2016届0.7个百分点。这主要归功于学校主动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以及科学引导毕业生择业观念等一系列就业工作举措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图4- 5 2016-2018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变化趋势
三、毕业生以留沪就业为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18届毕业生留沪就业比例较去年相比略有提升,且近三年毕业生留沪就业比例均处于75.00%以上。留沪就业成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主要方向,熟悉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都为毕业生建立了可靠的社会支持体系;同时也得益于学校不断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4- 6 2016-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对比
四、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制造业仍为主流
从职业分布方面来看,“工程技术人员”仍为2018届毕业生就业的主流,占比为50.13%;从事其他职业类型的毕业生也较多。多元化的职业分布是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符合其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
图4- 7 2016-2018届毕业生主要就业职业分布对比
从就业行业分布趋势来看,仍以“制造业”为主(30.89%),且比去年有所上升,从事其他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毕业生也较多,行业分布呈现多样化。其中2018届毕业生中“批发和零售业”占比较2017届高2.92个百分点。
图4- 8 2016-2018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对比
五、依托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合理分配人才资源
中小企业为历届毕业生就业主战场,占比均在50.00%以上;一方面,这与我国近年来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校主动与中小企业及重点国有企业联络,构建合作新模式,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提供了就业机会。
第五篇: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度重视就业对人才培养、招生及专业设置、就创业服务的反馈与指导,为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了解他们对母校的满意度、推荐度以及对学校教育教学、产学合作和就创业服务的评价。这些调查将为学校有关部门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母校的满意度:98.12%的毕业生对母校感到满意,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专科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7.33%,本科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8.40%,研究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6.76%。
注:满意度=“很满意”占比+“比较满意”占比+“一般”占比。
母校的推荐度:68.26%的2018届毕业生愿意向他人推荐自己的母校;26.27%的毕业生不确定是否向他人推荐母校;仅有5.46%的毕业生不愿意向他人推荐母校。
图5- 2 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注:推荐度=“愿意”占比。
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97.70%的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总体感到满意;其中,专科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总体的满意度为97.33%,本科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总体的满意度为98.01%,研究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为95.14%。从均值来看,均处于3.90分以上(5分制),偏向或处于“比较满意”水平;可见学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为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5- 3 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评价
注:满意度=“很满意”占比+“比较满意”占比+“一般”占比。
实践教学环节满意度: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评价较高,96.24%的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处于一般及其以上水平;其中专科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7.54%,本科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6.10%,研究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5.13%。可见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室/实践基地、实习内容等方面均得到了毕业生的广泛认可。
图5- 4 2018届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对母校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评价: 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8.38%;各学历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均处于96.00%以上,均值均在3.90分以上(5分制),偏向或处于“比较满意”水平。具体方面来看,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各方面的满意度评价均在4.00分以上,可见母校任课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及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方面均得到毕业生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表5- 1 2018届毕业生对任课教师教学各方面的评价
评价项目 |
专科生 |
本科生 |
研究生 |
总体 |
||||
满意度 |
均值 |
满意度 |
均值 |
满意度 |
均值 |
满意度 |
均值 |
|
教学态度 |
99.36% |
4.17 |
98.65% |
4.22 |
98.77% |
4.11 |
98.77% |
4.20 |
教学水平 |
98.95% |
4.13 |
98.31% |
4.17 |
96.29% |
4.02 |
98.24% |
4.15 |
与学生课外沟通交流 |
98.10% |
4.06 |
96.63% |
4.06 |
96.68% |
4.04 |
96.87% |
4.06 |
注:评价维度包括“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其中,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另外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很满意”=5分,“很不满意”=1分),计算其均值。
(二)毕业生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评价
产学合作教育是学校多年来凝练形成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以服务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教学组织体系”、“升级‘四协同’办学模式”、“打造学科专业教育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产学合作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本次调查了毕业生对学校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调查数据显示,96.4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产学合作教育环节具有一定的效果,92.6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产学合作教育对就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学校坚持构建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协同就业的“四协同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成为优秀工程师和工程服务人才的摇篮。对2018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显示: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8.12%,68.26%的毕业生愿意向他人推荐自己的母校;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7.70%,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6.24%;毕业生对任课教师各方面的满意度均在96.00%以上。学校将充分发挥办学优势,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力度,积极寻找更多优质企业联合办学,逐渐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与此同时,多从学生实习效果等方面了解目前产学合作存在的优势与弊端,紧跟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四协同”办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
二、对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影响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能相对直观地反映出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社会认可度,并且直接影响着专业填报的热度;专业相关度是衡量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是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差异。因此学校应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建设和监测管理机制,增强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形成就业与招生的联动发展格局。一方面,学校可结合就业率及专业对口度较低专业历年的就业状况、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社会需求情况,考虑是否采取调整专业的招生规模、专业结构或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措施;另一方面,学校可适当增大优势专业的招生比例,增开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发挥学校特色优势。
三、对就创业服务工作的影响
(一)对就创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学校2018届毕业生总体对学校各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均在97.00%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三方面是“职业咨询与辅导”、“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和“发布的招聘信息”。一方面表明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校就业工作在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图5- 8 2018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创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2018届毕业生总体对母校各项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创业课程和讲座”。
图5- 9 2018届毕业生对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本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为96.38%;其中29.71%的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很满意”,48.55%的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工作表示“满意”。可见,用人单位对本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18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二)就创业服务工作改进措施
学校注重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提升,每年根据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反馈,聚焦问题实施改善。根据调查显示,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各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均在97.00%以上,对母校各项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
学校将继续整合各方资源,多措并举,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第一,继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就业信息网的普及覆盖率,为毕业生提供更便捷的就业服务;第三,提高招聘活动质量,引入专业对口的行业领先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岗位;第四,丰富生涯教育活动形式,开展体验式生涯活动、模拟求职大赛、生涯人物访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生涯意识、提高职业规划能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编
|
[1]针对毕业去向为: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和国家、地方项目的毕业生进一步统计分析其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行业及就业职业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