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河沙|本文发自中南大学《笙芽》2021总第23期
受疫情影响,企业效益受损,经营出现困难,招工陷入停滞,不得不减少招聘计划,甚至出现企业违约、实习终止,毕业生就业陷入被动......近期,有很多学生来找我咨询就业相关的问题,有寻求简历指导的,有询问面试技巧的,有关于是否“二战”的,对于空中招聘措手不及的等等,问题五花八门,细聊下来,发现都有一个共性: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实践中缺少思考、缺乏积累,自我认识不够充分,自信心不足;同时,对目标的信息掌握不够,准备工作仓促,以至于在实战中漏洞百出,感觉手忙脚乱。而此时困难与情绪已“兵临城下”,作为咨询师或者辅导员的我们也只能提供“临阵磨枪式”的帮助,在有限的资源里做技巧性的指导。
所以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自己关于“生涯规划要在大学生心中早早扎根”的思考。大学生涯就像是一年四季,要把生涯规划意识融入到大学四年之中,生涯规划的方法贯穿到大学里的日常,做最好的自己。
春之序:大一的新鲜与适应
每年开学迎新,看到充满期待的一张张面庞,告别了紧张而单调的高中,满脸欣喜地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像是来到一片希望的田野,处处昭示着春的活力,生机盎然。在第一次班会上,趁着大家自我介绍、相互认识的机会,我一般会让每个同学都讲一下“毕业后想做什么”,向大家讲明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重要性,这“当头一棒”确实让同学们懵懵的——有人说,现在学历很重要,都说要读了研究生才有出息,职业规划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有人说,高考不太理想,父母说可以出国长点见识,职业规划目前对我没什么意义;还有一部分声音在说,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专业很吃香,就业前景好,我不愁找不到工作,不需要再做职业规划......大部分的同学觉得大学四年才刚刚开始,以后的职场社会离自己还很遥远,生涯规划没什么可想的!
如是这般“境界”,那真是格局小了。大学不是世外桃源,如果只想潇洒安逸,那么你会自此虚度光阴。很多同学踌躇满志地来,没过一半儿就开始迷茫颓废。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年人充满理想,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所以,生涯规划应该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应先从适应新生活开始。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新的室友、新的学习模式,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全新的,需要花时间去习惯改变,以一个空杯的心态,去接纳,去体验,去摸索,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生活与学习模式。学会适应的背后,是让我们逐渐变得独立,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是帮助我们学会包容,接纳社会的各种姿态;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成长,敢于对自己负责,为自己拼搏,为自己播下希望的种子,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赫曼·赫赛(Hermann Hesse)曾说过:“一个人生活的目标不应该以世俗的成就为标准,而应该在生活与行为上把自我实现到极致。”
我们所说的成功有很多种,但只有自我实现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成功。如果说,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规划的功能在于为生涯设定一个目标,那么“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我们的生涯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具备实现目标的勇气和动力。
夏之曲:大二的迷茫与探索
自我实现的勇气往往来自于最真实的自己。当对新事物的热度逐渐回归正常,专业学习步入正轨,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满腔的热血像是夏天的风轻轻柔柔拂过树梢,吹动树叶沙沙作响,撩拨的你蠢蠢欲动。
你可以交很多朋友,发展兴趣钻研专业,了解社会,可以探索新的领域,但也可能你就在“一天天的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中迷失,在单调枯燥的生活中无所适从,像是夏天午后的知了,叫得你内心躁动不安。大二,是很多踌躇满志的大学生开始迷茫的时候。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探索中得来的。我们自身的发展,也理应由此开始。是否可以去开始各种的尝试,像追求意中人那样去付出心思,去想方设法,去求而不得越挫越勇?是否可以在实践中仔细地探寻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倾向、兴趣特点?在胜任一项工作前,诚实地问问自己,是否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在完成一项任务后,仔细地总结自己掌握了什么样的技能;在被纷繁琐碎的杂事占据生活时,抛开“被动应付”,问问自己内心充满期待与向往的、愿意全身心去投入的事情是什么;找你的三五好友聊聊天,看看在为人处世的风格中蕴藏着你什么样的个性特质;在未来的人生面临选择时,你将基于什么样的价值取舍?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愈发深刻,便会发现生活处处皆是启示。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如果以上这些问题你都有了很明晰的答案,那么你的大学就不会被浪费。我想,此刻手握50%胜券的你,也已经具备了走向下一步的动力。
对于工作世界的探索,我们大可不必望而却步,其实生活中随处可做。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你是否关心时政热点,了解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政策;你是否有长期关注的专业论坛或是公众号,了解社会行业或是你所在的专业;你是否知道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同时对每年的就业形势、企业校招、就业数据等信息了如指掌?当然,还会有很多“自己找上门”的机会,比如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辅导员老师的就业指导讲座、学长学姐的求职心得分享等等。如果你再上点心,可以找到在职的对象进行访谈交流,帮助你更快捷地了解岗位信息,借鉴与内化他人的职场历程;可以去申请企业实习,小马过河,亲身的经历会给你全方位的、最直观的感受。只要你去做,行动上的每一小步突破,都会成为你迈出下一大步的动力,促使你不断地发现需求、获取信息,不断地完善生涯蓝图,描绘出“最好的自己”。
秋之果:大三的定位与行动
事实上,大多数的迷茫都来自于缺乏自我实现的勇气和动力。当我们插上这对翅膀努力尝试去飞翔时,你会看到迷雾之后的丰收庄园。在这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你要做的,就是在众多的“可能”中迅速锁定目标,找到那一颗最大、最鲜美的果实,把它摘下来。
是如大家所说去读研呢,还是出国看看;是进体制内呢,还是先出去闯一闯?面对前期充足的积累和探索为我们带来的多方面收获,我们首先需要进行仔细梳理,清晰地整理出可以为做出决策提供有效依据的信息。在职场竞争中自己具备什么样的优劣势,对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做一个系统的评估,清理思路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帮助我们看清楚自己内心的过程。但做出选择有时候很难,原因在于它没有错与对的绝对标准,并且我们很难去验证一个决策的正确与否因为人生没有重来。大三的关键,是要基于现实情况做出决策然后去付诸实际。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我们的决定,决定我们。”
既然如此,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在实践中自我检验,我们何不勇敢地去追寻?行动,是对我们前期的探索和思考去一一落实和验证的阶段,只有实际行动,才有可能实现目标。想考研的同学,要确定好目标学校和心仪的专业,熟悉考试大纲,制定备考计划;就业的同学,可以开始制作简历参加校园宣讲,尝试面试,体验实习。只有你真的去做了这些事情,你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印证自己的选择,继而更加坚定,离“最好的自己’更进一步。
冬之韵:大四的期盼与回顾
少数的同学,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大四伊始便拿到了保研的资格,提前到达驿站。然而大部分的同学,则进入了漫漫长冬的期盼和等待。
像是一场大考来临,一部分同学开始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四处奔走行色匆匆却又步伐坚定;还有一部分同学则异常的沉静,他们或是熬夜寒窗苦练,或是起早朗朗晨读,宿舍与自习室间“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给了他们最纯粹的美好。或许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参加过的面试杳无音讯;又或许时政热点总在推陈出新想要刷完题库总是遥遥无期,可那又怎么样,滴水藏海,积攒的力量总会星星燎原,总会有最好的安排。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经得起冬的雪藏才能点燃春暖花开。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或悲喜或哭笑,往往当我们站在毕业的节点回望的那一刻,才忽然明白,无所谓名利双收,不在乎拿了多少奖学金,参加过几场比赛,而是青春匆匆,一路走来,你是否在做最好的自己。